发布机关: 孟州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标       题: 孟政办〔2011〕29号 孟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孟州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发文字号: 孟政办〔2011〕29号
发布时间: 2011年04月28日
孟政办〔2011〕29号 孟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孟州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孟政办〔2011〕29号



孟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孟州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各乡镇、办事处,市政府有关单位:

《孟州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011—201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孟州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011—2015年)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意见的通知》(豫政办〔2010〕143号)和《焦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意见的通知》(焦政办〔2011〕1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中小学布局现状,制定本规划。

一、中小学现状及调整的必要性

    1.高中教育。我市现有高中学校4所(一中、四中、五中及五中分校),8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510人。

    2.初中教育。我市现有初中学校20所,27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352人。其中,农村初中17所,22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640人;城中心区初中3所,4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712人。

    3.小学教育。我市现有小学75所,67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5423人。其中,农村小学67所,56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902人;城中心区小学8所,11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521人,平均班额57.7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先后撤并高中1所、初中9所、小学90所。但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中办学相对分散的矛盾依然存在,部分农村中小学生源不足、规模偏小,资源闲置,城区学校特别是城区小学资源不足,分布不均衡。为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加快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势在必行。

    二、基本要求

    根据省、市中小学布局调整文件精神,确立我市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基本要求。

    1.农村初中布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集中,原则上每个乡镇设1所初中,5万人以上的乡镇可设2所初中。

    2.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在坚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按照相对集中、规模适度的原则,调整和撤并一些村小和教学点。原则上平原地区5000人以上设1 所完全小学,每个乡镇可设若干所中心小学(可逐步建成寄宿制学校)。小学一个年级适龄儿童数不足30人的一般不再设成建制小学。在交通不便或距离较远的村要保留必要的教学点,方便低年级学生就学。形成以乡镇中心小学为核心,向完全小学、教学点辐射的格局。

    3.完善城区小学网点布局,科学规划,方便群众,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合理利用现有资源,逐步降低大班额。

    4.逐步取消农村普通高中,提升高中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

    三、目标任务

    (一)高中教育

    保留一中和五中长店校区两所普通高中,2012年、2013年撤并四中和五中谷旦校区,完成五中长店校区综合办公楼建设。

    (二)初中教育

    1.农村初中。根据我市农村初中布局现状和生源情况,三年内逐步撤并赵和一中、谷旦三中、大定移民中学、石庄中学和化工二中等农村初中学校。

    2.城区初中。城区现有3所初中(实验中学、会昌一中、河雍中学),根据其分布与规模,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及区划调整的需要,城区内不再建设新的初中,重点是对现有初中学校进行扩建,使河雍中学和会昌一中均达到8轨、24个教学班的办学规模,实验中学达到12轨、36个教学班的办学规模。

    (三)小学教育

    1.农村小学(含办事处中心城区以外部分)。根据新农村建设、农村小学布局及生源情况,五年内调整撤并以下14所农村小学:大定办事处北开仪小学;河阳办事处中龙小学、东葛小学;化工镇新北村小学、南开仪小学;南庄镇北庄小学和下官小学、赵和镇大仇小学、西小仇小学、雷廉小学、孙村小学;槐树乡双柿树小学;西虢镇高涯小学和梁庄小学。

    2.城中心区小学。根据城区小学教育和城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增加小学教育资源总量,均衡布局,同步推进。在城区西部清风路北与光华路东交叉口、河阳大街北与凤凰路东交叉口各新建1所6轨制小学,解决城区小学资源紧张问题。

    (四)保障措施

    1.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按照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要求,足额征收和合理使用教育费附加,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支持力度。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各项教育投资项目按照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实施,通过项目建设改变农村中小学办学分散状况,努力扩大城镇教育资源规模。对中小学布局规划撤消的学校,不再安排任何建设项目。

    中小学布局调整撤并的学校仍由教育部门统筹使用,其教学装备“物随生走”,归并到新校使用。调整后,闲置校舍应改扩建为幼儿园,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确实不需要的校舍,按规定程序进行处置,收入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上缴财政专户或国库,由财政统筹安排用于布局调整中保留学校的建设,严禁私分或挪作他用,坚决杜绝教育资源流失。

    2.合理调配安置中小学教职工。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按照“总量控制、城乡统筹、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合理调整安置中小学教职工。

    3.加强学籍档案管理。加强中小学学籍电子档案管理,及时掌握学生流动情况,并根据学生流动情况,完善生均公用经费、“两免一补”等经费分配管理办法,做到“钱随生走”。

    4.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积极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根据国家标准保证学校用地,按照配套、安全、适用、经济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建设学生宿舍食堂、教职工宿舍及水房、医务室等配套设施。结合实际情况,在公用经费补助、教职工编制核定等方面向寄宿制学校倾斜。

    5.加快城镇中小学建设步伐。按照城区人口居住及发展趋势,科学规划中小学布局。对城区学校建设用地,要核定用地位置和界限,严格加以控制,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侵占或挪作他用。新建居住小区,按照先安排学校建设、再考虑住宅楼开发的顺序配套建设中小学校。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根据所开发建筑面积承担小区配套学校建设任务或捐建、改造城区中小学校,努力解决大班额和生均占地不足问题。







    全文下载:孟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孟州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