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州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4-03-17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做孟州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及列席人士提出宝贵意见。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四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和“城市带动、产业支撑、农业提升、民生改善”的工作思路,牢牢把握“好中求快”的总基调,以争当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标兵为目标,全力以赴促转型,务实重干谋跨越,实现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并进,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45.1亿元,同比增长12.2%,高于计划1.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1亿元,同比增长2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7.4亿元,同比增长12.8%。外贸出口完成4.13亿美元,连续九年居全省对外开放重点县市第一位。

    (二)工业、农业、服务业协调推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68.3亿元,同比增长15.8%,高于计划1.8个百分点。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小麦单产达到510.6公斤,玉米单产达到495.6公斤,粮食总产达到308252吨,较去年增长0.6%。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 35.8亿元,同比增长6.6%。

    (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支持。全年共争取上级无偿资金及转移支付资金6.78亿元。二是建成了一批项目。全市500万元以上新建、续建重点项目253个,当年完成投资14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0个、10亿元以上项目13个。总投资20亿元的格林沃特尾气净化器一期、总投资15亿元的德众保税中心一期、总投资2亿元的麦威包装等114个项目实现竣工投产,总投资28亿元的豫农生物科技产业园、5亿元的西泠电器产业园等139个项目快速推进。

    (四)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1亿元,同比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669.1亿元,同比增长9.2%,实现利税79.8亿元,同比增长3.5%。

    (五)节能减排完成任务。强化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积极引导企业实施节能减排项目。2013年,我市共实施节能减排项目5个,其中金山化工和焦作河阳酒精两个节能项目争取到国家节能奖励资金261万元。预计2013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将超额完成焦作市下达的2.8%的目标。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2013年,COD减排量2591.98吨,氨氮减排量243.97吨,分别占责任目标任务量要求的317.3%和26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9天,占全年天数的90.1%。

    (六)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852元,同比增长12.5%,高于计划1.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326元,同比增长12.9%,高于计划1.9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2‰,完成了5.5‰的控制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达3.3%,低于计划0.9个百分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在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形势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产城融合还不够紧密。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还不协调,产城融合建设速度需要进一步加快。二是转型升级任务繁重。面对“争当经济转型示范市标兵”的目标要求,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不足,工业产品结构层次低、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少。三是节能减排压力加大。随着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细则和低碳排放标准的出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四是要素制约问题。土地供应日益紧张,劳动力、原材料等价格持续上涨,企业生产成本上升,部分企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盈利空间受到挤压。五是民生改善更加紧迫。面对人民群众的更高期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更加艰巨。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积极采取措施,认真研究解决。

    二、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建议2014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以上;

    外贸进出口增长11%;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万元GDP能耗完成焦作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完成焦作市定目标任务;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三、2014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及措施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启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更是加快“四个率先”、建设“四个孟州”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此,要重点推进七项工作:

    (一)着力推进争当焦作市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标兵工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点抓沟通对接、培育亮点、营造舆论氛围、督导考核等工作,实现整体推进、局部突破。一是强化沟通对接。认真贯彻落实焦作市《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意见》(焦发〔2013〕6号)和《关于印发焦作市工业转型发展等八个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焦办〔2013〕22号)的精神,加强与国家、省市部门的沟通对接,积极争取优惠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将国家、省市出台的各项支持性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培育一批转型亮点。引导市直部门和骨干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改革创新,探索经验,提升经济转型能力,培育一批工作典型和亮点。三是严格督导考核。加大建设焦作市经济转型示范市目标任务的分解、督导、落实、考核力度,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促进工业、农业、服务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等八项转型工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完成预期目标。

    (二)集中精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抓住国家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省支持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四大主导产业战略定位,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是谋划一批项目。紧紧围绕四大主导产业,谋划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重大项目。二是积极争取一批项目。紧紧围绕国家的投资导向,密切关注国家、省重点支持的方向和领域,进一步围绕省中原经济区和焦作市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加大对接,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三是开工建设和推进一批项目。2014年全市预安排新建、续建500万元以上项目161个,计划总投资486.4亿元,2014年计划投资120亿元。积极推进硅胶体铅蓄电池、年产125万套汽车尾气净化器、豫农生物科技产业园、再制造产业基地、新型节能环保发动机气缸套轴瓦等项目建设,力争早日投产达效。四是落实责任,严格考核。继续坚持重点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定期通报建设进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五是加强督导协调。深入重点项目一线,督导项目建设进度,特别是开竣工项目,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联审联批、“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形成想项目、懂项目、跑项目、干项目的浓厚氛围。

    (三)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美丽孟州建设。强化城市西进的政策导向,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力争到2016年城镇人口达到25万。一是持续提升承载能力。以城市建设“十大工程”为重点,加快完善城市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吸纳力。二是扩大城市框架。围绕构建服务新区、衔接老城的城市路网架构,继续拉大城市构架、打通城市“断头路”,力争年内完成黄河西路工程,加快推进北环路西延、河雍大街西延等项目,加快推进南环路西延、北环路西延等项目建设,加速构建“承焦连洛”的中等城市构架。三是稳妥推进开发。加快实施东环路建材特色街区建设,有序推进碧水云天、九鼎毓秀等房产开发项目,大力推进公共租赁住房,逐步构建“高端有市场、中端有支撑、低端有保障”的多层次住房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四是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阶段性成果,深入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挖掘“韩愈文化”,尽快启动总投资2.5亿元的韩愈文化产业园项目,做大“韩愈文化”品牌。加强公民道德体系建设,突出抓好诚信体系建设,提高全市人民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

    (四)加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要素集约化、产品结构高端化。一是打造高端集聚平台。继续加大集聚区水、电、路、气、林、管道、通讯“七网”建设,加快推进长江大道、建业路、阳光路和韩园东路道路建设。加快构建健全信息咨询、公共研发、检验检测、市场交易、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平台。二是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围绕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依托中原内配、广济药业、飞孟公司、大地合金、隆丰等龙头企业,大力引进上下游项目和协作配套项目,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关联企业、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链条完整、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积极推进投资15亿元的河南飞孟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再制造产业基地项目、投资15亿元的河南省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中原内燃机配件产业园三期项目、投资10.6亿元的恒爱节能环控设备有限公司年产2600台通风环保设备项目。三是坚持强化创新驱动。实施高新技术培育专项工程,新培育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实施一批省级以上各类重大科技项目。加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培育和专利申请力度,确保知识产权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五)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始终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发展三产经济、繁荣城市业态,促进人口向城市集聚,推动城市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一是加速推进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服务业最大就业容纳器的作用,着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信息、电子商务等高成长性服务业,推动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等传统支柱服务业转型升级。坚持把商务中心区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年内力争开工建设2—3座现代大型楼宇。二是加强招商引资。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一举求多效”的重要举措,年内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7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164.1亿元、外资1.25亿美元。三是努力扩大出口。充分发挥河南德众B型保税物流中心的优势,继续推进“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皮毛出口基地”、“再制造试点基地”建设,不断提升我市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年内进出口总额力争取得更大突破,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位次。通过实施总投资15亿元的德众公共保税中心二期项目建设,全力打造集海关口岸、检验检疫、外汇管理、商贸物流、金融服务、进出口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平台,带动孟州及周边地区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六)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经济转型。一是稳定粮食生产。抓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和高标准粮田建设,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力争粮食单产、总产再上新台阶。二是积极稳妥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年内新发展优质水果2000亩、山药地黄5000亩、油料牡丹1万亩、标准化蔬菜大棚20座、无公害农产品3个,初步构建“五万亩果树、万亩韭菜、万亩蔬菜、万亩大棚”的现代种植格局。三是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知名品牌,带动农民增收,争创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通过采取“确权确地”或“确权确股不确地”等方式,加快构建稳定和完善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断提升土地流转水平,力争年内新增土地流转2万亩以上。四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以农产品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三品”认证和市场准入为切入点,规范生产行为,强化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产地和注册商标一体化认证工作,着力打造安全农业、放心农业、标准化农业和高效农业。

    (七)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持续提升和谐社会建设水平。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扎实做好学校管理和教学常规管理,继续开展教育科研,促进教学质量再上台阶。完成总投资660万元的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和薄弱学校改造建设工程、总投资790万元的河雍小学和总投资680万元的第二幼儿园建设项目。启动大定小学、马桥幼儿园和新一中项目建设。二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总投资1.2亿元的中医院建设进度,年底竣工。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继续实施好新农合惠民政策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提升居民均等化和医疗服务水平。三是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快投资1.5亿元的体育中心一期项目建设工作。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认真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满足广大群众健身需求。四是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家庭老人养老政策的完善。以“家圆计划”为载体,全方位抓好失独家庭的扶助工作。以技术服务为龙头,全力推进国家孕前优生项目,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五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衔接,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套合,逐步建立更加有效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六是深化社会管理创新。深入推进质量兴市工作,争创“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产业集聚区”;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食品药品、农畜产品等质量安全;大力开展质量兴企活动,不断提升区域质量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大道路交通、公共消防监管力度,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各位代表,做好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努力完成全年各项任务,为我市早日实现“四个率先”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O一四年三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