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街道办事处地处城区,辖21个行政村和8个社区居委会,创卫工作涉及15个城中村、城郊村,17条背街小巷和131个无主居民楼院。为打造幸福宜居新城,该办事处高起点规划、高效率推进、高品位展示,城市颜值不断被刷新。
高起点规划
“两块砖,一个坑,蛆蝇孳生臭烘烘”,是对旱厕的真实写照。旱厕不仅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还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还群众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该办事处在辖区全面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
“小厕所大民生,我们必须把‘好事办好’!首先我们要解决的就是污水去哪儿的问题,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老百姓才能安心、放心!”办事处主任赵国军在动员会上一语中的道破了关键所在,这个观点也与今年两会上代表们的提议不谋而合。
于是,该办事处的旱厕改造就从“解决污水去哪儿”这一关键点和难点开始入手,有序推进、稳扎稳打。
该处领导班子成员带领分包村两委干部、包村干部走村入户了解实际情况,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召开村双委会、党员大会和群众代表会商议,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村指导,最终形成了四种改厕方案:一是并入城市污水管网模式,如南关、许村、红星等11个村采取并入城市污水管网模式。二是大三格和并入管网混合模式,如东曹村。三是小三格和大三格的混合模式,如廉桥。四是小三格模式如小坡掌村。
高效率推进
“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确定改厕模式后,南关村利用便利的区位优势率先在辖区启动了旱厕改造,仅用一个月就完成了430户的旱厕改造任务,创下了“会昌速度”。“家里的旱厕改成水冲式厕所后,没有了成群的苍蝇蚊子,也没有了臭气熏天的气味,和以前脏乱差的露天旱厕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该村村民秦德群看着改造后的水冲式厕所,幸福感溢于言表。
西何庄村距离光华路的城市管网远,本身地势低无法直接并入韩愈大街的城市管网中。所以该村需要在村里铺设主管网和建立大型沉淀池,各家各户建立小三格,经过沉淀后进入村内管网,再经过大型沉淀池沉淀后,进入邻村红星村的管网,最终进入城市污水管网。“再难也要咬紧牙关干,办法总比困难多!”该村党支部书记梁靖永面对如此复杂的工程,坦然说道。在他的带领下,村双委干部总是冲在前,干在前;党员们带头拆,带头改;各队队长政策宣传到户、技术指导到户、解决难题到户。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夜奋战,该村铺设管网3000余米,硬化拓宽道路1.5万平方,旱厕改造190余户。
在这两个村的带动下,其他各村也积极行动,快速推进。目前,会昌办事处共完成管网铺设2万米,旱厕改造2800余户。
高品质展示
旱厕改造只是会昌办事处开展创建工作的一个缩影,绿树成荫的乡村通道、整洁平坦的背街小巷、鲜花点缀的游园广场、文化浓厚的墙体壁画、干净卫生的城市公厕、幽静宜居的生活环境,才是他们打造宜居新城的最高追求。
“以前,这里路窄,两侧还有私搭乱建,房前屋后垃圾、杂草比较多,看上去不整洁不美观。”该村村民郭云智回想起以前的状况说道。如今,走在三道沟村南北主干道上,映入眼帘的是宽阔洁净的道路,整齐划一的庭院,崭新洁白的墙面,庭院门前绿意盎然。自创卫工作开展以来,该村决定以这条街作为示范点,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共投资600余万元整修14条街1.6万平方,铺设管网3900米,改造旱厕380户,美化墙体2.7万平方,栽植树木200余棵,铺设草皮3000平方,村内面貌焕然一新。
在综合整治村容村貌的同时,会昌办事处集中力量攻坚背街小巷和无主居民楼院,4月30日召开了由36家冠名单位、网格单位和辖区各社区干部、机关全体干部参加的整治动员大会,明确了17条背街小巷和131个无主居民楼院的整治任务,明确了各主体单位的分包区域,利用每周二、周五进行集中攻坚。截至目前,共清理小广告、杂草1000余处,墙体涂白1650平方米,更换盖沟板100余块。
“当前,创建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我们将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加压奋进,务实重干,以饱满的热情、临战的状态、顽强的作风、精细的态度、有效的举措,打好这场攻坚战,为夺取全面胜利作出积极贡献!”该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栋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