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孟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温福宏
――在孟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做孟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及列席人士提出宝贵意见。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严峻挑战,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巩固好基础,争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总体要求,以产业集聚区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三项重点工作带动全局,以加快城乡建设扩大内需、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多策并举,奋力拼搏,保持了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初步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70亿元,同比增长14.8%,较好地完成了年初计划目标。农业生产再获丰收,扎实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小麦单产达到509.8公斤,玉米单产达到491公斤,粮食总产达到29.94万吨,连续七年实现增产。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全市畜牧业产值达5.2亿元,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61 万吨、2.53万吨、5.32 万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发展合作社37家,总数达到239家,新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20个,建成农业标准化核心示范区6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4个。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业生产稳步回升,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26.7亿元,同比增长1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6亿元,同比增长21%。主导产业迅速壮大,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6.2%。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加快,2010年,产业集聚区预计投资总额完成95亿元,被评为全省先进产业集聚区和十大活力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实施了建材商城、宏业鑫城、德众物流园等一批城市开发项目,进一步繁荣了餐饮娱乐、购物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增加值完成 25.3亿元,同比增长11%;现代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健康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5亿元,增长18.1%。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1.8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32.7亿元,同比增长25%。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是争取了一批项目。全年共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项目22个、政策性资金7089.2万元。二是建成了一批项目。全市500万元以上新建、续建重点项目达到231个,计划总投资109.4亿元,已竣工项目158个,完成投资68.9亿元。发展质量继续提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88亿元,同比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60.7亿元,增长10.2 %。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强化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2010年我市中内配等3家企业淘汰落后产能项目通过国家财政部审核组核查,年可减少能源消耗5.5万吨标准煤。2010年申报国家节能项目两个,项目建成后年可新增节能量3.74万吨标准煤。超额完成了高效照明产品推广任务,共推广节能灯8.3万只,群众节能意识明显提高。减排工作成效明显, 2010年削减COD1480吨,削减so2798吨,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减排任务。对外开放深入推进,进出口总额完成5亿美元,居全省对外开放重点县市第一位。招商引资硕果累累,全年共引进市外境内项目99个,实际到位市外境内资金54.4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597万美元,居焦作市第一位。城镇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投资15亿元,实施了25项城建重点项目,完成了新孟路拓宽改造、韩愈大街东延、东环路扩建、湘子路改造等工程,构建了孟州区域快速交通体系,拓宽了城市发展空间;投资1.5亿元,实施城乡道路建设项目25项,完成城乡道路48公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组织实施焦作市以上各类科技项目25项,完成新产品开发42余项,建成了焦作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26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预计达32.6%;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2‰;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投资888万元规划新建和加固项目11个,其中新建项目7个,加固项目4个;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农民参合率达97.01%;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实效,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广播电视、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5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10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0.7%、10.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7.8亿元,较年初增长13.6%。
2010年各项工作取得的较好成效,确保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胜利完成。经过五年的发展,全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均是“十五”末的2.4倍。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是“十五”末的2.3倍、4.7倍和2.4倍。进出口总额、出口创汇分别是“十五”末的2.4倍和2.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五”末的2.1倍和1.9倍。二三产业比重达到93.1%,城镇化率达45.5%。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跨上了新台阶。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五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是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惠的五年。特别是“城市带动,产业支撑,农业提升,民生改善”的实践要领深入人心,“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已全面展开,全市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奠定了良好基础,进入了蓄势崛起的新阶段。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的背景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转型升级任务繁重。先进制造业发展不足,工业产品结构层次低、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少。二是节能减排压力加大。随着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细则和低碳排放标准的出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三是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各地都在全力以赴抓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对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等资源的争夺更趋激烈。四是民生改善更加紧迫。我市人均财力有限,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期盼和要求越来越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更加艰巨。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积极采取措施,认真研究解决。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建议2011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第二产业增长13.5%,第三产业增长1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际增长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5%;
外贸出口增长22%;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万元GDP能耗完成焦作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完成焦作市定目标任务;
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2%;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8‰以内。
各项指标最终数字以焦作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为准。
三、2011年全市重点项目初步安排
2011年全市新建、续建500万元以上项目初步安排189个,总投资277.3亿元,2011年计划完成投资76.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5个,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项目31个。
工业方面。加快推进总投资12.5亿元的华兴公司阿斯巴甜、总投资10.6亿元的隆丰高档制鞋、总投资10.8亿元的奥森二期等73个项目,项目总投资209亿元,今年计划投资46.4亿元。
农业方面。积极推进退耕还林、淼雨林果种植开发、供港蔬菜基地等29个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6.6亿元,今年计划投资4.5亿元。
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方面。积极推进总投资9.7亿元的黄河大桥、总投资3.3亿元的建材商城、总投资1.5亿元的河阳郡府等87个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61.7亿元,今年计划投资25.3亿元。
四、2011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及措施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启动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为此,要重点推进七项工作:
(一)全力促进投资较快增长。要实现“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就必须把加强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投资增长推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一是加大项目协调管理服务力度。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联审联批、“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联席会议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项目运作格局。二是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紧紧围绕我市四大主导产业,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结合,超前谋划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循环经济等对我市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高质量项目,充实项目储备库。三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按照国家的投资导向和产业规划,积极筛选和包装项目,加强上下沟通衔接,突出抓好项目申报工作,并一盯到底,跟踪服务,确保更多的政策性资金注入我市。同时,要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创新融资方式,扩大融资能力。
(二)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坚持承接转移、增量带动与改造提升、存量调整相结合,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产品结构的即期适应性调整相结合,加快推进重大转型升级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一是把加快发展高成长性产业作为推动工业提速增效的重点突破方向。重点推动市场空间大、创新能力强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和生物化工产业加快发展,培育形成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总投资22亿元的中原内配工业园及整体搬迁、总投资7.6亿元的中原活塞公司年产1000万只活塞、总投资5亿元的嘉陵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带动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推进总投资12.5亿元的华兴公司阿斯巴甜、总投资15亿元的孟州生物产业园一期L-乳酸和正丁醇、总投资11.8亿元的金山扩建等项目,进一步做大生物化工产业集群。二是把改造提升原材料产业作为稳定工业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撑。皮毛加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是我市的原材料加工产业,要进一步改造升级,坚持技术突破、拉长链条、精深加工、降本提效,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进一步做优做大做强。重点抓好总投资10.6亿元的隆丰高档制鞋、总投资12.6亿元的隆丰公司与台湾宝成公司合资的1000万双制鞋和总投资10.8亿元的奥森二期等项目,提高产品竞争力。三是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增强发展后劲的突破口。新材料和新能源是我市的新兴产业,要加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10.2亿元大地合金与上海宝钢合作建设的新型环保材料、总投资10.3亿元的新日新能源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规模,壮大实力。四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焦作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认定省高新技术科技成果8项。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和主要经济增长点。一是加快服务业全面发展。加强商贸设施建设,优化消费环境。加快建材商城、三立大世界、黄金商城等项目建设步伐,提升商业设施的品位和档次。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万村千乡”和“家电下乡”惠民工程,提高农村连锁超市商品配送率。重点发展金融、文化、信息、物流、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引进市外金融机构3家,新增物流企业2家。二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深入挖掘孟州历史文化资源,启动韩文公祠建设和韩园国家4A景区创建。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引进项目不少于200个,其中亿元以上不少于20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不少于55亿元、境外资金不少于3800万美元。四是推动出口稳定增长。鼓励引导出口企业开发新产品,推广新工艺,提高出口产品档次,不断扩大核黄素、超硬材料、膳食纤维、高档皮革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确保全年出口总额实现增长22%,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位次。
(四)加快推进城乡建设。把加快城镇化作为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的结合点,全面掀起城乡建设新高潮。一是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抓好总投资12.3亿元的11项重点工程建设。完成集聚区“六纵三横”道路建设,建成创业园综合服务大楼、污水处理厂等项目主体工程,开工建设铁路专用线、供水、常付线改造等配套设施,推动产城基础设施共享衔接,力争3年内,产业集聚区达到城市新区标准。二是加快城市发展。积极推动城市南扩西融,加快产城融合,扎实推进黄河西路一期、南环路拓宽西延等道路建设,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着力抓好梧桐路北段、清风大街西段等建设改造工程,全力打造“贯通东西、南北通达”的城市主干路网,构建“大孟州”城市格局;稳步推进九龙新城、宏业新城、河阳郡府、金帝绿城等城市开发项目,提高城市承载能力。三是加快示范村建设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长店、禹寺、缑村等省市级示范村建设进度。尽快启动城中村改造工作。
(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深入落实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抓好高产创建和超高产攻关田推进工作,确保粮食总产稳中有升。二是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紧紧抓住国家在焦作建设“四大怀药养生保健园区”的机遇,新增山药、地黄种植面积5000亩。因地制宜,在滩区发展花生、中药材种植基地4万亩;在陵区发展水果种植和食用菌栽培基地5000亩;在城郊发展蔬菜种植1000亩、标准化蔬菜大棚100座。三是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在全市形成“一带二区”养殖格局,即:在沿黄滩区以发展牛、羊为主,形成“沿黄滩区绿色生态养殖带;在西部陵区以发展生猪为主,形成西部陵区生猪优势产业区;在中、东部以发展家禽、肉毛兔为主,形成平原特色养殖集聚区。四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西部中小水库蓄水补源工程,扎实推进农田小型水利、灌区节水改造等项目,继续开展土地整理和综合整治,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增加旱涝保收面积。五是加快生态林业建设步伐。重点实施农田防护林、防沙治沙林、生态廊道及村镇绿化,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六)坚持不懈地推进节能减排。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不懈地推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环保工作。一是加强节能降耗。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机制。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引导企业积极实施节能改造项目,开展能效水平对标。二是强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全面开展企业废水、废气、重金属、污泥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市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水平。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完成4个省级生态村创建、1个市级生态村创建工作;完成8个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工程建设。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对城区所有中小学校进行升级改造,完成总投资880万元的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加大职教攻坚力度,密切结合我市主导产业,通过“订单培训”等形式,培养更多高技能、实用人才。二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推行基本药物“零差率”政策,加快实施中医院异地新建项目,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三是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巩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成果,推进农村数字化电视转换工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启动市体育馆、体育场工程建设,完善农村体育场地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全民健身水平。四是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推动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保持全省领先位次。五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实施“就业促进行动计划”,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000人以上。进一步健全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巩固和扩大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各位代表,做好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一致,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力争完成全年各项任务,为促进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